由于Dievar增强了抵抗模具主要失效机理(如热龟裂、热裂纹、热磨损及塑性变形)的能力,因此能显著提高模具寿命并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Dievar适用于高要求的压铸、热锻和热挤压行业。
压铸模具
挤压模具
热锻
热处理工艺
软性退火
保护气氛下加热至850℃,热透后,随炉以10℃/h的速度冷却至650℃,后空冷。
去应力
在粗加工后应该进行去应力处理:加热至650℃,保温2小时,随炉冷却至500℃,后空冷。
淬火
预热温度:600–900℃,通常至少分两阶段预热。阶段在600–650℃,第二阶段在820 – 850℃。如分三阶段则第二阶段采用820℃,第三阶段采用900℃。
奥氏体化温度:1000–1030℃
保温时间=钢材热透后在淬火温度的保持时间
在奥氏体化时保护钢材,避免脱碳及氧化
CCT曲线
奥氏体化温度1025℃,保温30分钟。
硬度、晶粒度、残余奥氏体和奥氏体化温度的关系
淬火
通常,淬火速度应该越快越好,加快淬火速度有利于提高模具性能,尤其在提高韧性和抗热裂纹能力方面。当然,由此引起的过度变形和开裂的风险要考虑到。
淬火介质应该能使材料得到完全硬化的显微组织。
淬火介质
1)高速气体/循环空气
2)真空淬火(高速及足够正压的气体),若需要控制淬火变形和防止淬火开裂,建议在淬火至320–450℃时恒温片刻后继续淬火。
3)在450–550℃的盐浴炉或流动粒子炉中分级淬火。
4)在180–200℃的盐浴炉或流动粒子炉中分级淬火。
5)约80℃的温油。
注意: 淬冷至50–70℃时应立刻回火。
回火
根据所需硬度参考回火曲线选择回火温度。对压铸模具至少回火三次,热锻模具和挤压模具回火两次。两次回火中间,模具要冷却至室温,在回火温度至少要保温两小时。
通常不建议在500–550℃回火,以避免回火脆性。
回火曲线图
淬火、回火时尺寸改变
在淬火和回火过程中,模具会受到热应力及组织转变应力影响,这些应力会导致尺寸改变。不充分的机加工余量会导致不得不选择比建议正常淬火速度慢的淬火速度。为减少变形程度,通常建议在粗加工和半精加工之间,淬火前进行去应力处理。